当前位置: 主页 > 资讯中心 > 行业资讯

外周介入器械简介

来自:    发布时间:2025-09-20    浏览 :326次

在血管疾病的治疗领域,外周介入器械凭借其微创、精准、高效的特点,已成为临床不可或缺的工具。这些器械通过导管技术,经皮穿刺进入血管,实现对动脉和静脉疾病的精准干预。本文将简单介绍外周介入器械的分类、原理及临床应用。

一、动脉介入类器械

1. 裸球囊/药物球囊

  • 原理:通过球囊导管扩张狭窄或闭塞的动脉,恢复血流。药物球囊表面涂有抗增殖药物(如紫杉醇),扩张时可抑制血管内膜增生,降低再狭窄风险。

  • 临床应用:适用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、冠状动脉狭窄等。药物球囊尤其适合小血管病变或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。

 

2. 裸支架/药物支架

  • 原理:支架通过机械支撑维持血管通畅。裸支架为金属网状结构;药物支架在金属支架表面涂覆抗增殖药物,缓慢释放以抑制内膜增生。

  • 临床应用:用于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长期血运重建,如髂动脉、股动脉病变。药物支架可显著降低再狭窄率。

  • 3. 斑块旋切系统

  • 原理:通过高速旋转的刀头或激光装置切除血管内斑块,同时将碎片抽吸出体外。

  • 临床应用:适用于严重钙化或复杂斑块病变,如颈动脉狭窄、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。

 

二、静脉介入类器械

1. 静脉支架

  • 原理:与动脉支架类似,但设计更适应静脉的低压环境,具有更强的柔顺性和抗挤压性。

  • 临床应用:用于治疗静脉狭窄或闭塞,如髂静脉压迫综合征、上腔静脉综合征

  • 2. 血栓抽吸系统

  • 原理:通过导管负压吸引或机械破碎,清除静脉内的血栓。

  • 临床应用急性深静脉血栓(DVT)的一线治疗,可快速恢复血流,减少肺栓塞风险。

  • 3. 射频消融

  • 原理:利用射频能量闭合病变静脉,促使血管纤维化。

  • 临床应用:下肢静脉曲张的微创治疗,替代传统剥脱术,具有创伤小、恢复快的优势。

  • 4. 腔静脉滤器

  • 原理:植入下腔静脉的金属滤网,拦截脱落的血栓,防止肺栓塞。

  • 临床应用:适用于抗凝禁忌或抗凝治疗失败的深静脉血栓患者。

 

三、外周介入器械的临床价值

  1. 1. 微创性:仅需穿刺即可完成治疗,避免开放手术的创伤。
  2. 2. 精准性:影像引导下操作,直达病变部位。
  3. 3. 高效性:手术时间短,术后恢复快,住院周期显著缩短。

随着材料科学和工程技术的进步,外周介入器械正朝着更精细化、智能化的方向发展。未来,生物可吸收支架、靶向药物递送系统等创新技术将进一步拓宽外周介入的应用边界,为血管疾病患者带来更多福音。

请将您的需求 告知与我